
本站消息 5月20日,第三届国际农业生物多样性大会在云南昆明开幕。此届大会以“农业生物多样性繁荣人类和地球”为主题,围绕农业生物多样性促进经济增长、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改善环境健康和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健康饮食、性别和社会包容性以及保护和管理战略等六大核心议题,探讨如何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多重挑战。

农业农村部国家首席兽医师(官)陶怀颖、云南省人民政府党组副书记王显刚、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杨振海、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与国际热带农业中心联盟副主任玛塞拉·金特罗(Marcela Quintero)、老挝农林部副部长占塔坤·布拉潘(Chanthakhone Boualaphanh)、生态环境部一级巡视员刘宁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主持。

云南省人民政府党组副书记王显刚
王显刚表示,地形和气候的特殊性,使云南成为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最独特的省份。云南坚持立足优势,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动特色农业强省建设。云南将以此次大会的举办为契机,与大家携手合作,积极探索开展全球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工作,促进建立更加有效的全球食品系统,助力全球减贫和生计发展。

农业农村部国家首席兽医(官)陶怀颖
陶怀颖指出,中国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将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计划,持续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农业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促进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农民增收有机衔接,不断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他表示,中国愿与各国一道,在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提升保护条件能力、强化科技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多维度协同,实现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的共赢。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杨振海
杨振海表示,中国农科院作为农业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始终坚持走在农业科技创新、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以及助推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列。他倡议,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不断加大对种质资源,特别是野生近缘种、地方特色品种的保护与利用研究;持续探索优化生态农业模式,进一步提升农业生物多样性在生产中的利用,实现全球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

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与国际热带农业中心联盟副主任玛塞拉·金特罗(Marcela Quintero)

老挝农林部副部长占塔坤·布拉潘(Chanthakhone Boualaphanh)

生态环境部一级巡视员刘宁
会上,印度植物遗传资源学会主席拉杰·帕罗达(Raj Paroda)、意大利驻重庆总领事馆总领事施启帆(Fabio Schina)、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坦分别阐释了“德里→罗马→昆明路线图”,介绍了自德里、罗马到昆明所采取的行动、进展和成效,以及对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联合国《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代表米兰达(Manoela Pessoa De Miranda)、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与营养司司长纽菲尔德(Lynnette Neufeld)、全球作物多样性信托基金斯特凡·施密茨(Stefan Schmitz)等专家作大会主旨报告。

国际科学委员会联合主席卡洛·法达

印度植物遗传资源学会主席拉杰·帕罗达

意大利驻重庆总领事馆总领事施启帆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坦
大会为期3天,将通过40余场主题报告、15场边会及16项典型案例展览,从多维度破解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现实难题,共同探讨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凝聚全球共识,交流和分享全球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研究方面的新知识、技术和经验,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在农业生物多样性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为引领,携手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共同守护地球家园的生态平衡。

据介绍,大会闭幕式期间,将宣讲并发布《2025昆明宣言:生物多样性助力更有效的全球食品系统》,明确农业生物多样性在应对粮食危机与气候变化中的战略地位。

此次会议在农业农村部与云南省人民政府指导下,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与国际热带农业中心联盟(Alliance of Bioversity International and CIAT)共同主办,云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承办。中国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云南省人民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老挝农林部、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机构负责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机关有关部门、作科所主要负责同志、云南农业大学以及各省农业科研院所相关专家、学者,涉农企业负责人,以及60余个国家代表800余人注册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