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级科研平台

云南省滇型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来源 : 发布:2016-10-09 16:17 浏览次数:

   云南省滇型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云南省杂交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教育厅滇型杂交粳稻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

1965年,我国滇型杂交水稻育种创始人和云南水稻杂交育种研究奠基人李铮友在保山发现水稻雄性不育株,在全国率先开展粳型杂交水稻研究。1969年育成我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红帽缨不育系,1973年在我国首先实现杂交粳稻三系配套,成功创建了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滇型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体系,成功用于杂交粳稻新品种的培育和应用。

半个世纪来,通过几代科技人员的传承和创新,我校“滇杂”团队在育种方法、技术路线、种质资源等方面取得突破,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的滇型杂交水稻新品种40多个,在国内外推广应用上1000万亩,累计产值数百亿元,并多次创造粳稻世界高产纪录。此外,在云南率先开展优质香软米品种改良,育成了一批云南名特优、香软糯紫等优质稻常规品种,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应用数1000万亩,有的沿用至今,创造了极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一、发展历程

  1973年,成立云南省滇型杂交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协作组;

  1976年,云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室;

  1983年,申请云南省滇型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滇杂中心),1984年省政府获准成立;

  1984年,申请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稻作所),1985年省教育厅获准成立;

  1992年,滇杂中心与稻作所联署办公,后又分开;

  2012年8月,滇杂中心主任李铮友提出滇杂中心与稻作所联合办公;

  2013年1月,滇杂中心档案材料移交学校管理,滇杂中心与稻作所采用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模式办公;

  2014年5月,滇杂中心与稻作所的科研项目合并管理;

  2015年8月20-21日,组织召开“滇型杂交水稻发展50年暨杂交粳稻科技合作论坛;

历任领导:

1984-2012年,李铮友任滇杂中心主任;

1985-1992年,李铮友兼稻作研究所所长;

1992-1998年,师常俊任稻作研究所所长;

1999-2012年,谭学林任稻作研究所所长;

2012年-至今,陈丽娟任滇杂中心主任,兼稻作研究所所长;

二、   技术研究平台

1.云南省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协作组(1973年)

2.云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室(1976年)、稻作研究所(1985年,正处级)

3.云南省滇型杂交水稻研究中心(1984年,正处级)

4.云南省现代水稻产业技术体系育种与繁育研究室(2009年)

5.云南省杂交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1年)

6.云南省教育厅滇型杂交粳稻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2011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和成果

1.滇型杂交水稻育种体系创建。1965年李铮友发现不育株,1969年育成我国第一个粳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红帽缨不育系”,通过籼粳搭桥技术于1970年育成我国第一个粳型恢复系南8,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8年与袁隆平同期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迄今,滇1型不育系一直是中国培育粳型杂交稻组合的两个主要细胞质雄性不育体系之一,主要用于培育滇杂、甬优和津优的粳型杂交稻系列。目前,利用滇1型不育细胞质培育的杂交粳稻在全国年推广种植上1000万亩。

2.滇型杂交粳稻多次创造世界单产的高产纪录。近50年几代人努力,育成高产、优质、抗病(逆)滇型杂交水稻38个品种在国内外推广,并多次创造粳稻世界高产记录,如“滇榆1号”1984年单产1024kg/亩,“榆杂29”1995年达1108.5kg/亩;“滇杂31、滇杂32” 2005年达950kg/亩,这是我国率先突破百亩连片平均亩产超900千克的超级杂交稻品种;迄今,滇杂系列品种多次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3.杂交粳稻繁殖制种水平全国及世界领先。近年来,滇粳杂制种上千亩平均产量230kg/亩,最高单产400kg/亩。

4.育成一批香软型云南特色优质籼稻主导品种。在1973年成立云南省最早的水稻育种协作组,利用云南优质米老品种与菲律宾国际水稻所的改良品种杂交,创制了大量丰富的优质米育种材料,奠定了云南优质米育种的基础。从上世纪80年代,育成一批香软型籼稻品种,如“滇屯502”、“滇瑞408”、“滇陇201”等。从育成至今20多年来,这些品种仍然是“遮放贡米”等云南特优香软米品牌的主要原料品种,年种植几十万亩,年创制产值数亿元。这些优质米,曾10余次获国际博览会、农业部及云南省优质米金奖、银奖。

5.育成滇杂品种在国内推广应用。滇型杂交粳稻目前占云南省杂交粳稻种植面积的65%,同时在省外的贵州、四川、湖北利川、陕西汉中等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6.建立了云南科企合作的产学研共赢模式。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与IRRI(国际水稻研究所),FAO(联合国粮农组织), 美国RiceTec、意大利Riso Gallo、韩国RDA、缅甸(亚洲农业)、菲律宾、印尼、巴基斯坦等;禾朴农业、八宝米、遮放贡米、摩挲高原红米公司等合作研发。

7.教育培训辐射广。多次承担FAO、东盟(ASAEN)等国内外杂交水稻技术教育培训,享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基于滇杂的成果,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被列为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是云南农大首批获得硕士学位(1983年)和博士学位(2003年)授权的特色学科。迄今,培养硕士研究生80余人,博士研究生16人。

8.科学专著走前沿。李铮友等于1980、1990、2000年先后在全国率先出版了《滇型杂交水稻》《滇型杂交水稻论文集》《滇型杂交水稻育种》专著,是我国杂交水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范本。

9.国际化学术交流。受邀100余人次参加国际水稻会议,20余人次作关于“滇型水稻”育种研究与应用的学术报告,扩大了滇型水稻在国内外的影响。

10.获得知识产权

自1965年开展滇型水稻研究来,经历50年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和传承创新,课题组取得丰硕成果,总结起来大致有如下成绩:

1)育成水稻品种44个;

2)获得授权新品种权5个;

3)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

4)获得各级各类奖励52项;

5)出版专著4部;

6)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