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风采(二)
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获得者 杜娟

杜娟,国际学院教授,云南省“兴滇教育人才”,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2018年、2020年、2021年、2025年分获第二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八届云南省高校教师教学大赛特等奖;2022年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024年获云南省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特等奖;2025年8月,荣获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赛道正高组二等奖。

杜娟教授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上线新华网“新华思政”平台;入选首届全国数字教育示范优秀案例;主编3部高等教育专业规划教材,2部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教材,副主编1部,主编3部专业著作,发表教改论文5篇;主持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
教师节感悟:
从2019年开始持续7年,我或以选手或以评委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比赛中,5次获省级特等奖,并有幸两次站上了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竞技台,我最大的体会是变革。我们的教学环境在变,生成式人工智能、数字教育、跨学科融合技术已经改变了传统教学形态下知识供给的模式和效率,也对我们教师的核心教学能力提出了迭代要求;还有我们的学生也在变,我习惯称他们是数字原住民,他们对课堂的期待是获取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工具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变,从成才到成人,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才兼备、能够肩负起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面对如此多元的变革挑战,持续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成为我这几年工作的重点,而且越做越觉得,教研和科研一样,一旦深入就有很多现实问题值得去研究去解决。一方面我在尝试在当前教育数字化的战略下要如何深化传统教学手段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共同提升我和学生的数字素养,另外建立课程循证式的教学成效考核机制,也是目前我在日常教学中实践的内容,我想通过目标设定、过程跟踪、结果验证的闭环去验证课程改革是否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是否能对他们应对未来的多种可能性提供支持,其实这也是我持续参加教学比赛的原动力,我想通过比赛这种途径,去和更多专注于教学的老师们去交流分享,当我跳出自己的学科、课程,再去回看教学时,我深刻体会到的是:新时代对“大先生”“引路人”提出的高要求,我们不仅要教知识,更要育人心,如何通过课程这个在教育环节中小小的载体,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与价值建构起到积极影响,是我们一线教师在中国教育家精神指引下,努力成长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持续发力的方向,也是为筑牢教育强国根基,应做的努力和贡献。
学校为拔尖创新型师资提供的培育平台和政策保障,让我在面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时刻都保持着一种使命感和拼搏心。在这次备赛的过程中,我得到了教务处领导和同事们提供的全方位支持和专业指导,得到了学院甚至跨学院的关心和成果支持,更让我自豪的是,学生们为课程贡献的优秀表现。我始终认为,比赛呈现的是,也应该是日常教学的状态,透过它,可以看到老师为上好一堂课,持续学习的状态和所作的努力,也可以看到学生被点燃的眼神和被激发的潜能。这也许是我们当下讨论和思考最多的问题,能够给出的答案之一,就是AI时代课堂教学的不可替代性是什么,我想应该是教学的温度和成长的厚度。
回看自己的教学成长,有前辈老师的指引,也有学生真诚的反馈,我希望能将这份收获与更多热爱教学的老师一同交流,一同进步。在我看来,教师节不仅仅是我们接受礼赞的时刻,更是我们回归初心、重新思考教学本质的契机。愿我们都能保持对教学的热忱与思想的开放,在变革的时代中坚守育人的根本,以教师的专业成长回应建设教育强国的使命。